巨额骗补、假冒私募、围标串标、非法集资,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骗局,受害者囊括了普通老百姓,企业、政府等,而游走其中的,就是那些犹如斑驳光影,惊叹于美,却容易忽视暗藏黑暗的“伪央企”。
某骗子公司通过冒充央企子公司,利用股权代持等手段在工商信息上伪装了国企股东背景后,就有了“表”,内部通过伪造财务流水,伪造贸易合同等方式,有了“里”,就在这“表里一致”的精心包装下,设计了具有国资背景公司的私募基金产品,在没有销售资格前提下,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违规销售近80亿,而一般的投资者在查看其工商背景,公司报表等基础信息时,也很难甄别公司真伪。
2023年,陕西甘肃酒泉冒出一个350亿的光伏制氢项目,震惊全国,该项目的投资额超出当地的全年GDP,项目公布后甚至直接影响到A股制氢板块的走势,在惊叹与质疑声中,国电投资集团站了出来,指出该项目所谓的投资方中广通科技是国电投某下属企业完全是子虚乌有,如果不是骗子虚报投资额太大引起市场关注及调查,酒泉肃州区政府可能就被动了。
还有诸如此类的案例网上一搜一大把,我们不禁心中疑惑:都21世纪了,信息时代如此成熟,为什么这种假冒央企的事情还层出不穷,这关系到怎样的一个利益链条,才使得屡禁不止,屡教不改,屡错屡犯?
而在这个环境下,挂靠央企,签代持协议等“神操作”,背后的产业链,利益链,诸多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之操刀,详细介绍各位可以看一下这篇《花180万元就能挂靠央企?记者暗访揭露假国企制造链》,协助做假资料、对接内部资源、在被打假后还能帮忙平移,整个业态明显已经存在许久,各个线条都是轻车熟路。
挂靠也好、混改也好,最后都是通过《股权代持协议》完成,而在一系列的运筹帷幄之后,一个普通公司就可以“镀金完成",李鬼李逵身份重叠,连地方政府都会被瞒天过海,就更别提那些被“央企”、“国资”、“中央领导企业”等字眼唬的一愣楞的老百姓了。
2023年7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但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国对国”的思维还是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当前反腐高压的的态势下,一个拥有漂亮的央国企背景的企业,带来的是合法、合规、手续齐全、资质完整等光环效应,是政府以及正规央国企合作的香饽饽,也正是这点,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2022年,国资委在官方网站上线“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信息查询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所属企业基本信息查询服务,有需要的伙伴自行保存。
在今年5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政务咨询栏目中,有一条答复提到:国有企业严禁代持民营企业股权,很明显,中央部门也早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公开信息查询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的答复中也明确提及。
这些假冒央企之所以能够如此行事猖獗,其中的中介机构能够持续存在,也说明了市场对这类业务是有需求的,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当今社会营商环境、不同主体地位的差别。
股权代持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式,可能还有未被曝光的更多的灰色服务在围绕着央国企背景这个主题展开,最根源的解决问题的本质,可能还是如何改善以及优化我们的营商环境,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而不需要去借助于“皇亲国戚”。
----- THE END -----
阅读说明:
1、本文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由本网站编辑整理而成,仅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承诺;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2、文中观点属于原作者,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3、文章权利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未经授权请勿转载。